蔡某熟人:
蔡作案后还打牌手不停哆嗦
“他(蔡某)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他经常来这里,和我们打牌,所以当我们听说是他放火烧了崇礼门后,我们每个人都很惊讶,难以想象竟然是他做出了这样的事情。”
据老人们描述,2月11日下午,蔡某还来到老年活动中心打牌,可是被其他老人发现他的手在不停地哆嗦,当老人们问他为什么会哆嗦时,他却不愿意回答。
在这里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因为长井里还有另外一名老人和蔡某同名,所以警方一开始找到的是那名老人,经过那个老人的妻子的证实,警方才发现找错了。
修复方案
残留物将保存于博物馆
修复将耗时3至5年 耗资2亿至4亿元人民币
文化财厅厅长递辞职书谢罪
使用木料稀有韩国国内难找
郑才熏还告诉记者,韩国国内有人质疑修复后的崇礼门能否继续被称为国宝一号。郑才熏对此认为,如果全部使用新的木料进行修复,其在文物价值上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很好地利用目前仍残留的那些结构。
不过,韩国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长黄平宇(音)认为,韩国的国宝却使用了外国的材料,这很难让韩国人接受。
各方反思
完善防范措施
采用防火材料
“崇礼门开放同时却没加强保护”
韩国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长黄平宇(音)认为,崇礼门事件说明了韩国的防范机制存在着漏洞。“博物馆里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陶器都用玻璃罩保护,但是国宝一号却这样让人轻易地破坏了。我认为应增加预算加强对文物的保护,预算应该从目前的0.2%提高到0.5%。”不过,黄平宇认为向公众进行开放是应该的,但是在开放的同时也要加强保护。他告诉记者,每天下午4时后,卫兵就撤离了,虽然安装了6个监控摄像头,但是纵火者却成功绕开这些摄像头的监视,实施了犯罪。
“文化财厅无文物防灾方面专家”
文化财厅委员郑才熏(音)则认为,崇礼门事件反映出韩国在保护文物方面的很多问题。“文化财厅现在有120名委员,但是真正负责保护这些文物的委员的比例就很少,这需要加强。另外,在所有的委员中,都是文物方面的专家,却没有一个是防灾方面的专家,这就造成了当崇礼门发生火灾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权威的扑救方法。”
“消防部门缺乏古建筑灭火经验”
韩国首尔私立大学建筑学部教授、韩国城市防灾委员会委员尹敏武(音)最近一直在和其他专家研讨崇礼门的修复问题。
他说:“消防部门在扑救这样的古建筑的火灾上一点经验都没有,崇礼门的木料有数百年的历史,大量地灌水也会对崇礼门的结构造成致命损害。在此过程中,虽然消防部门一直和文化财厅的专家沟通,但仍然没有拿出一个有效的扑救方法。当火势被短暂抑制住后,消防部门就停止了任何行动,而是不断地花时间和文化财厅沟通,可是当时火并没有灭,大量的热量被木料给吸收了,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家就看到那些珍贵的木料都垮塌了下来,这时再进行扑救,已经晚了。”
尹敏武认为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也是造成了崇礼门被焚毁的一个原因。“每一个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应该明确到一个部门上。”
尹敏武认为,首先应该建立起完备的防范措施,尤其是合理的消防措施,针对文物的防灾研制出有效的方法来;此外,还要采取各种尖端技术,譬如防火材料等。
韩国国宝一号崇礼门:匾额竖写原有以火克火之意
崇礼门位于韩国首都首尔市中区南大门路4街9号,是当地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韩国第一号国宝。
崇礼门始建于1395年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时期,1398年建成。600多年来,崇礼门经过数次翻修改建,现存古迹改建于1447年朝鲜王朝世宗时期。它最近一次接受大规模翻修是在1961年至1963年。崇礼门是古时汉城(今首尔)8座城门中的正门,位于汉城南端,因此也被称作“南大门”。
崇礼门保存了韩国古城墙建筑的典型特征,下端为石质城门洞,上层为木质结构楼阁。1962年12月,崇礼门被指定为韩国“第一号国宝”。
与其他门不同,崇礼门的匾额是竖着写的“崇礼门”三个字。太祖(1335~1408)李成桂修建都城时由于从风水上看首尔的安山即冠岳山“火气过盛”,认为或会延及都城甚至是景福宫,引起火灾。而崇礼门的礼字在阴阳五行中属火,将它与崇字竖列,则形似火苗呼呼燃烧,当时认为这样就能以火克冠岳山之火,故将匾额竖写。崇礼门匾额的题字是太宗(1367~1422)的长子让宁大君(1394~1462)所书,十分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