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让塘蓬花岗岩业雄风再起
来源:
作者:
时间:2004-09-08
点击:
廉江讯 素有“花岗岩石王国”之称的塘蓬镇,近几年来曾因外迁花岗岩老板的回归,使全镇花岗岩产业重现生机,原来停产、半停产的花岗岩板材厂都恢复了生产,产销一片兴旺,到目前止,已有20多家花岗岩厂30多条生产线回归该镇,有力促进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去年,该镇实现工业产值48565万元,比上年增长3%。镇委书记林育春说:“这些老板能回来重新办厂,除了外地发展艰难的因素外,关键是我们镇委、镇政府对软硬环境的大力整治,促使他们回归,让他们感受到镇委、镇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塘蓬花岗岩产业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由湛江财务发展公司扶持300万元,采取低息贷款,大力引导、宣传,并召开有关大会,动员外出老板回乡办厂,一下子发展到100多家,1993年达到高峰,达160多家,其中1992年~1995年效益最好,花岗岩板材价格最低价为80元每平方米,价高时达300元每平方米,税收每年达100万元,占全镇税收收入的一半,成了全镇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但从1996年下半年起,由于国家压缩基建,银根紧缩,不再贷款,花岗岩市场大大受挫,价格下跌了一半,不少厂家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而无法上马。于是,厂家纷纷搬迁到昆明等地办厂。当时昆明等地趁机出台有关优惠措施,采取低息贷款扶持,且当地电价较便宜,老板们抵挡不住诱惑,便一窝蜂似的涌向外地,该镇花岗岩产业一时由高峰走向低谷。
然而时间一长,这些外出的老板在昆明发展却越来越困难,因为当地投资环境差,交通困难,信息闭塞,加上当地银信部门纷纷追贷款,造成资金紧缺,最主要的还是当地原材料太差,产品质量过不了关,种种因素制约了老板们的发展。一位老板说:“我们当时听说当地资源丰富,板材质量好,容易发展才到那里办厂的,但到了后我们才知道那里一切都不是那么理想,难以生存发展,真的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我们越做越心冷。”
花岗岩老板在外地发展不下去了,怎么办?惟有回迁!于是,在镇政府及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在外发展的老板从1998年起便陆陆续续地从外地迁回来,至去年下半年止,几乎全部搬迁回来。镇政府大力改善软硬环境,为回迁老板打造发展平台。镇主要领导利用外出时间与老板沟通,与他们促膝谈心,描述家乡的发展尤其是道路交通建设的变化,热诚邀请他们回乡办厂。与此同时,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与镇属部门尤其是税务机关单位负责人约法三章:一是没有政策性收费的一律不准收费。二是不能随便要厂家请吃饭。三是不能随便对产品压价或拿厂家的产品。为了维护企业的发展,镇政府还与镇综治办、司法所、法庭、派出所、经济发展办成立一个法律服务所,为厂家提供法律服务,协助签订好合同等事务,把好法律关。2002年,该镇与外地签订的五宗合同中,有三宗出了问题,不符合合同法。法律服务所了解情况后,立即通知对方重新签订合同,从而避免了500万元的巨款受骗。据悉,从2000年以来,法律服务所已为该镇老板追回拖欠款400万元,切实维护了老板的合法权益。此外,镇每年还召开一次花岗岩、石场老板的表彰会,对业绩突出的企业主和纳税先进户进行了表彰。镇还成立廉江市花岗岩板材总公司,建立了信息网,通过网络向国内外发布该镇花岗岩生产及销售情况的信息,为外地客商和当地老板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寻找销售业务。从2002年以来,镇帮助企业找回15宗大大小小的合同销售业务,销售总额达560万元。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老板的管理及业务水平,加强与外界的联系,镇政府还专门组织全镇有关老板、厂长到云浮、福建等地参观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通过参观学习,全镇共有二十多条花岗岩板材生产线得到更新,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
在硬件建设方面,镇政府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去年全镇共筹集800多万元改造遂六线塘蓬路段,建设乡道水泥路12.5公里,使全镇运输能力大大增强。路通生意旺,这几年,该镇生产的花岗岩产品远销深圳、广州、珠海、四川、重庆、广西及云南等地,且供不应求。据了解,在遂六线塘蓬路段,每天总有几十辆数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大货柜车辆到该镇运货,每日花岗岩板材销量达2万平方米,销售额近80万元。
现在,经过镇政府软硬环境的整治后,塘蓬镇花岗岩业雄风再起,产销两旺,去年全镇花岗岩生产总值达2.3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3%。回归后的老板也信心百倍,努力寻求发展。该镇安和村支部书记、主任、花岗岩老板黄诚鸿高兴地说,现在塘蓬变化很大,投资环境好多了,我们回乡建设又可以大显身手哩!(温鹏)
来源:南方农村报廉江新闻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