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苏的军人党支部
来源:
作者:
时间:2003-05-16
点击:
一个党支部,三名支委全部是退伍军人。他们将在部队里练就的硬作风好纪律带到繁琐的基层工作去,高效有序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成为了良垌镇最有战斗力的基层组织。这就是蒲苏的军人党支部。
“如果我镇有三分之一的村级党支部都有蒲苏那样的战斗力,相信各项工作都会非常顺利地开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会不断得到提高。”良垌镇镇长吕雨如是说。
百闻不如一见。“五一”期间,记者来到了蒲苏村。从公路进入该村是一条平坦宽阔的乡道,乡道两旁是漫山遍野的香蕉、荔枝、茶叶等经济作物。山上,鲜红的荔枝挂满了枝头;田间,沉甸甸的香蕉将树拉弯了腰;还有那半山腰,具有三四十年历史的茶叶一行一列的排得整整齐齐。蒲苏有着优良的发展经济传统,从历史悠久的蒲苏梅占茶,到七十年代的胡椒、八十年代的香蕉和九十年代的荔枝,蒲苏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更加难得的是,尽管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蒲苏人决不会讨新厌旧,他们一方面引种新的高效的经济作物,一方面巩固提高原有优势经济作物,形成了农村经济“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2001年1月18日,经过民主选举,陈裕兴、李德胜和谢维周三个退伍军人组成了蒲苏党支部的支委会。上任当天,时任市委书记钟万明还亲自前来祝贺,并对他们寄予厚望。
“路通财通,大路发大财,小路发小财。”以陈裕兴为首的新一届党支部深深认识并体会到这一点。蒲苏有香蕉1265亩,荔枝2329亩,茶叶、胡椒等经济作物各有几百亩,要将大量的作物收成转换为可观的经济收入,没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网络是不行的,为此他们定下了“通公路、找销路”的“两路”目标。
2002年4月,在没有上级任何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陈裕兴一班人带领全村委会群众掀起了修建乡村道路的热潮。原来村通国道207线近7公里的乡道已经达标,但几年下来,已经凹凸不平,加上道路不够宽阔,大型货车难以进出,村委决定以修复该乡道作为突破口,拉动各个自然村的道路建设。通过“干部集一点、外出老板捐一点、水果种植户出一点”的办法,村委筹集到一些启动资金,同时广泛发动群众以劳代工,从而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在修复过程中,村委将7公里长的乡道按地段平均分任务到各个自然村,层层落实责任制,广大群众也深刻认识到修路带来的经济效益,热情十分高涨,纷纷自觉跟随村干部参与到施工中去。仅仅二十多天,一条崭新、宽阔、平坦的乡道展现在人们眼前,载运各类水果的大型货车可以出入自如。接着,各个自然村一鼓作气,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村村相通的道路网络建设。
有了四通八达的农村交通道路网络,许多老板纷纷进入蒲苏设点收购香蕉、荔枝等水果。相对与圩镇收购点,入村设点更接近果园,不但可以确保水果的质量,收购到最好的水果,而且价格普遍低一些。果农因为可以更早更准确地了解水果价格,把握时机摘果砍蕉卖个好价钱,并且省了运输等繁琐流程,也乐意在村中交易。近两年来,蒲苏平时保持有十多个固定水果收购点,在荔枝收成季节,收购点超过二十个,一时间车来车往,场面十分热闹。
为了让收购老板安心做其生意,村委积极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时时处处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村委干部实行分片负责制,要经常到自己所负责辖区内的收购点了解情况,并积极为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各个自然村的干部加大了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大家认识到收购点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是自己奔康致富的一大功臣,从而密切了商群关系。而众多收购老板也主动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及时向他们传播市场信息,同时正当经商,不压价,不短斤少两。许多群众都说,收购老板是我们的“摇钱树”,谁动了他们一根毫毛,我们决不放过他!
由于成功带领广大群众奔康致富,军人党支部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也由于经济环境好了,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积极配合村委开展的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粮食收购等各项工作,从而使蒲苏每一项工作都走在全镇的前列,成为了良垌镇基层组织工作的一面旗帜。(劳春林 黄松挺)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