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道修到最后一条“无楼村”
来源:
作者:
时间:2001-04-10
点击:
在和寮镇佳场村委会,有一条220多人的村庄,名叫黄泥田村。那是和寮镇最后一条没有楼房的村庄,位于和寮与石角、河唇三个镇的交界处。因地处偏远,路不通,水泥钢筋运不进来,村民没法起楼房,都住在两排砖瓦房里。最近,和寮镇领导干部结合“三个代表”学习活动,帮助这全镇最后一条无楼村的群众修好这全镇最后一条乡道。
这条乡道长2.6公里,现已做好路坯,修整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修好这路,人们不知下了多少功夫,光这路坯就修了5次,前后历时十多年!究其原因,不是黄泥田的群众不想修,也不是上面不支持,亦不是资金欠缺。原来,这村前后都让外村的土地包围着,修路要经过符竹山村的一些地,一些思想狭隘的人便多方刁难、阻挠。4次修路,都因没法协商而半途而废,黄泥村人不得不把总是问题向上反映,寻求组织的帮助。
去年底,市委书记了解事情真相后,非常重视,要求和寮镇领导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为群众办好这件事,随后,和寮镇委、镇政府着手处理,成立协商小组,镇长许维林任组长,带领有关人员下去驻点。为了疏通符竹山村的干部一起,找到村中的党员,有名望的老人以及思想开通的群众,从党的政策讲到私人关系,将情比理,得到他们的支持,然后再向其他群众宣传,取得很好的效果。接着,镇组织有关人员对道路重新规划,顺利开展修路工作。随后,村民自觉参加到修路工作中去,并积极筹集推土费。镇给予相应的经济扶持,并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经过努力,黄泥田村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路。他们还准备把村边的两间闲屋拆开,打开通道,让大车开到家人的门口。
修好路以后想干什么?,一个叫钟贵发的阿婆说:“路通了,人们就想起楼,感谢共产党的帮助。”和寮镇领导透露:这村虽然发展经济受到影响,生活水平也能得到提高。现在每户都有摩托车,还有8户装上电话。通路后,镇将引导村民在路边的山地种水果等经济作物,彻底改变落后面貌。针对全村人都准备起楼房的实际,镇准备对他们再引导,对楼房统一规划,按“五改”、“六进村”的要求,建一条文明小康村。(李廷赋)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