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热门关键字:  廉江抢劫案  廉江市塘蓬中学  廉江  陈吴  我乐网
当前位置 :| 廉江新闻>国内走向>

大时代 大中国 大公民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7-17 点击:

  ——写在“中欧论坛·中国直播室”启动时

  筹备了一些时日的“中欧论坛·中国直播室”即将启动,8位中欧一流人文学者将围绕“从开放社会到公民社会”的主题,借助平台及其南都系报网互动机制,依次与网民、读者共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阻力、动力和方向,冀望在思想交流、撞击的电光火石间,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能得到播洒、升华。


“中欧论坛·中国直播室”活动主题为“从开放社会到公民社会”。

  中欧论坛,聚集了对社会变迁具有影响的行动者

  与传统的报告会不同,中欧论坛旨在提供迎接挑战的条件。它将两个社会中的一些对社会变迁具有影响的行动者聚集起来,使他们面对面地迎接各自的观点及相互的期待,指出各种动员性的合作路径。中欧论坛得到了欧盟的支持,其动议、组织者为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欧洲华人学会等,以及中国方面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外交学院等。

  2005年,第一届中欧论坛在广州南沙盛大开幕,有300名中外学者、外交人员和记者与会,聚集在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袁卫教授、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大使、欧华学会会长关愚谦教授、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卡蓝默先生等著名人物周围,其主题集中在介绍欧洲建设的历程。

  第二届中欧论坛今年将轮换到欧洲举行,地点是比利时,时间是10月4日到7日。在全球化和面临共同挑战的背景下,以中国为话题,近千名与会者届时将对世界治理进行讨论并提出共同应对方案。

  在第二届中欧论坛主会召开前期,8名顶尖中欧人文学者将借助民对话,这正是“中欧论坛·中国直播室”活动的由头。

  与中欧论坛的合作,结缘于灵魂深处的契合

  与中欧论坛原本素不搭界,但是却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两边工作人员都深爱着脚下这片华夏大地,都愿意为推动中国社会建设与公共空间转型尽绵薄之力。双方骨子里、精神深处颇有些相通相融的东西,中欧论坛所要追求的“理想国”契合(“oeeee”为英文复合单词“omniscience-eye”的缩写,“omniscience”在英文中是“无所不知的”的意思)的新闻理念最高诉求——“看见了一切”。或者说,时下正在倾力打造和追求的新闻互动空间、开放式的民众交流平台、尚处萌芽状态的公民记录是中欧学者所乐于见到的。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可这个观点,互联网是20世纪中后期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网络早就不是科技名词,还深入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网与人的结合,正以前所未有、史上最强的方式和力度冲击、刷新着人类社会的所有层面,“普天之下,莫非网土,率土之滨,莫非网民。”更令一些传统人士“毛骨悚然”的是,这种冲击仅仅是开始,“没人知道何时、何处是尽头”。网络在维护民众知情权、言论权方面的便利,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网络对于中国的推动作用是革命性的,也是史诗性的,雄浑,壮魄。

  大约两个月前,笔者向第二届中欧论坛筹委会秘书长于硕、中大郭巍青教授等简要介绍了民“有话问市长”问出了7800条建议并由市长一一笑纳、中国网民呼声通过南方报业“全国两会”特派记者直达中南海、“不买房行动”发端于网络等案例后,国内的这些最新情况显然触动了常住法国的于老师,许久从她嘴里蹦出4个字,“网络公民”,她还欣然建议,你们可以做个“有话问里昂市长”。

  从开放社会到公民社会,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无疑,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及接踵而来的“开放—改革”赋予了“开放”二字超乎寻常的划时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乏开放、接纳、包容元素,比如对西来佛教的接纳、吸收一度使中华文明达到巅峰。但令人吊诡的是,中国也曾屡屡闭关锁国、惟我独尊。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开放之大势,无人可挡。大国崛起,民之愿景。

  中国社会目前整体上处于转型期,这一时期微妙却关键,有待积极因素更大发力。外部而言,面临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互联网兴起等挑战,内部而言,我们的改革进入战术层面的细节阶段,攻坚战在即。

  学界认为,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普世法则已被证明是中国活力与繁荣之源:渐进、多元、非整体性的演化法则;尊重产权和知识流动的自由法则;法治的法则;变革的法则。这些法则落实到个体身上,那就是公民的原则。

  “从开放社会到公民社会”是本次“中欧论坛·中国直播室”活动的总主题,在提议这一主题的南方都市报首席

  近期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如太湖蓝藻、厦门PX、深圳“小龙圳”冤死等事件,无一不是源于公民的基本生存、发展权利被侵占、挪移、一定程度上的蔑视,而遭遇公众的不满、不合作、一定程度上的对抗。庆幸的是,中国民众参与改造社会的热情与积极作用已初现端倪,公共知识分子也逐渐找回其社会担当的角色;社会承认了作为个体的公民的欲望,并且在此基础上重建一种关乎人而非神鬼的传统。“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却会关心你”。如果没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整体性推进,个人的幸福是可疑的。

  在保障、争取个体权益方面,以互联网和手机为标志的新媒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障的武器,武器的保障。鉴于此,8位中欧一流人文学者这回选择网络与中国民众交流,正有借助新媒体做出新效用之愿望。

  “公民”是个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静态名词,还是个逐渐演进的动态进程——社会公民,中国公民,世界公民。要做个真正的大国民、大公民,目光显然不能只局限于屁股底下那一亩三分地。

  如果我们愿以更宏大、更平和的眼光透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难发现:生活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何其幸运,“今日中国上下,承千百年来之沉郁与坎坷,正在积极转型。这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一个大有可为的年代。”(熊培云《思想国》语)

  人,诗意地栖居着!

  (特此鸣谢中欧论坛的重要赞助者、法国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皮埃尔·卡莱姆Pierre Calame先生!)

  【蓝云(第一副总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