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1月8日报道 柳元发从湖南来广东打工已七八个年头,4个月前在东莞上了养老保险。2007年12月底见到他时,他却在忙着办理退保手续。
“退保划算吗?”“没办法。要去深圳打工,转不过去,只能退掉。”拿到622.33元退到的保金,柳元发摇摇头。
目前,我国1.2亿农民工中,参加养老保险的已达15%。截至2007年10月,广东省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达780.1万人,东莞市养老、医疗、失业三险捆绑参保,参保农民工超过180万人。
“这里上的保险,到其他地方就没了”
流动性大,参保成“鸡肋”
“除非本地人,谁能在一个地方打工15年”
制度缺陷,社保成空中楼阁
“50岁太遥远了!”从安徽阜阳来东莞的唐敬云今年才19岁,“谁能在一个地方打工15年交保费?除非是本地人!”准备回家过年,她打工的电池厂2007年12月有上百人辞工退保。
广东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处长袁伟说:“农民工要跨越‘累计缴费15年’这道槛绝非易事。不能实现转移接续,农民工参保很难达到规定年限。”
“虽然国家规定任何地方都要无条件接纳个人养老保险,但某些地方还是设置了障碍。”东莞社保局养老失业保险科科长陈陆说,目前各省都有个别城市设“卡”,不接受从别市转进来的无常住户口人员的社会保险手续。原因很简单:外来人员在当地退休的越多,当地财政需要支出的养老金也越多。
“农民工参保再退保,成了地方变相增收行为”
利益驱动,退保成“创收”
“让农民工参保再退保,不乏社保机构内在的利益驱动。”知情人士透露。
按相关规定,农民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保留保险关系,重新就业时再接续(俗称“停保”);也可将其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重新就业重新参保(俗称“退保”)。但一些地方的社保局却更愿意让农民工退保,有的甚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退保”。
东莞台资润丰五金家具厂厂长陈佛林说:“我们厂2300多名农民工,每年向社保局缴纳工伤、养老、医疗、失业四项保险金共300多万元。”一些厂长私下告诉记者:社保局会给工厂下达参保人数指标,企业必须缴足,工人离厂就退保,“以农民工参保名义向企业征缴保险金,已变相成为地方政府的增收行为。”
面对记者,社保部门均表示没对农民工参保的资金情况作统计。据广东省公布的2005年缴费工资下限,记者算了笔账:深圳是1591元/人/月,单位缴费费率是8%,即1名参保1年的农民工退保,单位就向市养老保险基金“贡献”了1527元。东莞是1261元/人/月,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是10%,每名退保农民工向市养老基金“贡献”1513元。广州是1551元/人/月,单位缴费费率是20%(私营企业12%),每名退保农民工向市养老统筹基金“贡献”3722元。
以东莞寮步镇社保分局为例,去年1—10月该镇养老退保2.37万人次,退保金额达3180万元,按照企业上缴比例推算,该镇分局2007年沉淀进本地账户的社保资金在3200万元以上。
“只要一张IC卡,就可以解决问题”
统筹全局,让农民工真受益
“退保损害了农民工权益,使他们晚年无法享受社会保障。”袁伟说。
“东莞等地率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做出探索,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需要从全国的层面来统筹推动解决。国家目前即将出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应该是低水平、广覆盖、易转移的,最好不要各地都单出一套制度。”东莞市社保局副局长黄庆辉建议,采取中央转移支付、地方互济一部分的办法,统一调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