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热门关键字:  廉江抢劫案  廉江市塘蓬中学  廉江  陈吴  我乐网
当前位置 :| 廉江新闻>廉江新闻>

农村合作医疗开新花

来源: 作者: 时间:2004-03-12 点击:

    廉江讯 蓬山村委会坐落在龙湾镇的北部,有11条自然村,2900多人口 有耕地2100亩,是我省农业种子基地。人均收入2800元,是当地出了名的富裕村。
    
    再度兴起农村合作医疗的蓬山
    “农村合作医疗好哇,一年一人花上几元钱,病了不用着急筹钱,直接到医院治疗就行了。特别是有个头痛脑热的不用出村,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医好。”这是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几年的78岁的村民陈有才道出的心里话,陈有才患支气管炎多年,经常到村卫生站看病打针吃药,近两三年来,他到龙湾卫生院住院两次,已报销几百元了。
    
    该村委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目前的十几年间没有出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这都归功于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
    
    当全国的农村合作医疗走下坡路的时候,蓬山村委会的合作医疗却东山再起。源于什么呢?今年60岁的蓬山村委会退休的老书记龙秀琼解开了这个谜。随着农村体制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在蓬山管区停办,十年的功夫,该村农民因病返贫、致贫的现象严重,这些农户的经济多年恢复不了元气。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蓬山管区的班子把群众的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经开会详细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采取互助和村集体出一定资金的方式,解决群众治病难问题,缓解其经济困难。通过宣传发动,当时,蓬山管区2300人口中的70%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根据村的实际情况,本着不给群众增加负担的原则,农户举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每人一年仅收5元钱,村管区出1万元的保障金,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龙湾镇卫生院看病给予报销50%的医药费,在廉江市医院看病最多报销200元。
    
    去年,龙湾镇成为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后,蓬山村委会率先加入,80%农民每人出15元参加了乡里的农村合作医疗。其中,村委会还为每位群众出2元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金。
    
    全国劳模龙秀琼,该村农村合作医疗的倡导者
    全国劳模龙秀琼是第一位在该村恢复农村合作医疗的倡导者。她在蓬山先后任一届管区主任和两届村委会书记,是该村举足轻重的人物。十多年来他为该村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辛劳的足迹。龙秀琼对村中谁生病了,谁有病交不起医药费了,谁因病返贫了等等,都一一挂在心上。十几年前,她曾对村中农民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制度,医疗费用完全靠个人支付,农民负担较重,在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占20-30%。疾病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又使疾病难以医治。她想,为官一任就应当造福一方,我作为村官就应当为村民着想,村集体经济办起来了,管区应当为群众当好后盾,一定要在村中办好农村合作医疗。她将设想提到会上,得到村班子的支持,她挨家逐户地发动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得到群众的响应。在村中专门腾出了房子来做农村卫生医疗站,聘请一位懂医术的人为村民服务。更难能可贵的是龙秀琼从自己的腰包掏钱为村中的10户独生子女户和纯二女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以奖励计生先进户,推动计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出资帮村中五保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她是个大忙人,快到中午时,正在接受采访的她对笔者说,又到春种时间了,我现在要去通知农户来村委会取玉米种子。说完,这位花甲老人又开始走村串户了。

    “赤脚医生”陈福成——农村合作医疗的奉献者
    骑上一辆自行车,车后架驮上已发旧的棕色药箱,车筐里放上听诊器,到农家给病人看病,这就是常年守候在蓬山村委会村卫生站的陈福成老医生。他一生倾情农村合作医疗。从农村合作医疗在蓬山初建到停办到复兴,他没有停止过奉献。他对笔者说,自从1992年村复建农村合作医疗,他一天也没休息过,一年365天都驻守在村卫生站里,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来找他瞧病,他从没拒绝过,常常是送医送药到户,村民亲切地称他是“田埂上的医生”。十几年里,他的医药箱就换了五个。笔者到村卫生站采访,正赶上89岁老人郑琴芳来看病,陈福成忙扶老人就座,取出听诊器给老人听诊看病,随后,麻利地给老人打针、取药。陈福成告诉笔者,郑琴芳老人三五天来卫生站看病打针,是卫生站的老病号了。郑琴芳老人连赞农村合作医疗好,小病慢病不出村得到医治。医疗卫生站成了群众免费的家庭诊所。
    
    陈福成1966年开始学医,当时农业社拿钱培训他,在1975年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了卫生站,他就成了当地的赤脚医生,背上药箱走村串户给群众看病。
   
    到中午1点来钟了,一位乡亲来找陈福成给其家里老人陈世立瞧病,陈福成也顾不上吃饭,拿起发旧的棕色药箱,骑上自行车来到村民陈世立家。笔者也随后赶到,只见陈医生在陈家院子里正为陈世立听诊看病。陈世立老人感激地说:“去年以来,我常犯病,陈医生经常来给我看病。吃药打针都不花钱。去年我到镇卫生院看病村里给我报销了200元钱。农村合作医疗真正为我们农民带来实惠。现在我家全部加入了镇的农村合作医疗。最多报销1000元医药费,治病再也不用发愁了。”
    
    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合作医疗的后盾
    十几年来蓬山村委会能成功地办合作医疗,每年出一万元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金,这有赖于村集体经济强有力的保障。
    
    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给蓬山村委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村委会集体经济起源于1986年,项目达6个。据老支书龙秀琼介绍,在1985年前,蓬山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班子成员到镇开会腰杆挺不直,总是坐最后一排,很不光彩。穷则思变,1985年,蓬山村班子换届,一批素质高、有活力,具有高中文化的新班子成立。造福一方百姓,带领群众致富,这是新班子的共同心愿。要想当好群众的领头雁,首先村集体要强大。经多次讨论班子决定,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集体经济。说干就干,1986年村委会班子带领群众开发1000亩荒山,种植桉树,使荒山变绿州。同年,该村充分挖掘本村石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建了一个采石场,产品畅销,生意红火。同时,村班子又广泛发动群众调整农作物结构,村集体开发种植外运菜600多亩,蓬山是有名的蔬菜出口基地。蔬菜发往港澳和东三省等地。村班子成员即是集体经济的管理者,也是劳动者。在外运菜的销售上,他们起菜、装车,常常一干就是通宵,班子的凝聚力让他们有使不完的劲儿。硬是在班子的拚打下,上个世纪90年代,集体经济有了新的飞跃。1990年,该村委会投入10万元建起了自来水塔。次年又投入19万元,开办纸箱厂,年收入达2至3万元,解决30多人就业,外出打工的人员纷纷回来打工。后来该厂转包。1992年村委会还建起了一家化工厂。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在九十年代中期,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最高达30多万元。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使农民增产增收,进一步稳固和增加集体的收入,1999年,该村委会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联姻,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合作,让农民心乐开了花,使每亩地增收一千多元。年集体经济收入可观。仅去年该村委会集体经济各项收入就达20多万元,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力后盾。(张立华 苏昌纷销) 

来源:南方农村报廉江新闻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快速搜索
 
论坛热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