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位拿着一只鞋仔细琢磨的老外名叫毛罗,来自世界鞋都意大利,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他最核心的工作是研究最新的制鞋技术,8个月前他被华坚鞋业聘请来到了中国。
张华荣告诉记者,在过去,他们一直给国外大品牌做出口订单,从加工环节获取微薄的利润,一双鞋只能赚1到2美金。如今为什么会不惜重金投在研发上?张华荣说,为的就是做自己的品牌。
林木西教授一直从事制造业研究,在他看来,珠三角的加工制造型企业在丧失了低成本的优势以后,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林木西:“就是从低成本优势向高效率转移,科技含量光靠引用创新不行,必须要自主创新,那你有了这个成本方面的一定优势,特别是有了你的科技优势,那怎么样把它体现出来,品牌。”
日前在东莞召开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表示,不仅是鞋业,对于珠三角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优势转变,使广东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半小时观察:中国制造业需要“阵痛”
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称中国为“世界工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珠三角当成了“中国工厂”。然而一家家工厂的关停和迁移使珠三角陷入了危机当中。
珠三角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
阵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阵痛过后的“好了伤疤忘了痛”。如果一场危机能够使珠三角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苏醒的话,那么这场阵痛无论对于珠三角企业还是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都算得上一个“利好消息”。